设为首页 | English | Español

首页 > 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关系
有一种中国文化叫“年味儿”——古巴留学生苏哲的除夕
新华网
2018-02-27 07:38

  

  清蒸平鱼、红烧肉、酱猪蹄、盐水虾、葱烧海参……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让苏哲看花了眼,利落地夹起主人递到碗里的一块猪蹄。苏哲说道:“我家乡的人们也吃猪蹄,但我头一次知道它在中国的餐桌上还有步步高升的意思。”这位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古巴留学生学习中文已经14年,但在这个除夕夜,仍然一次次地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折服。

  农历大年三十中午,苏哲同来自俄罗斯、秘鲁、墨西哥、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的28名留学生,分别来到13个热情好客的中国家庭。

  安排留学生在中国家庭过年,是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的第一次尝试。校团委书记李虹瑾说:“这样的体验能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学好汉语。更重要的是,和家人分别的日子,他们会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李虹瑾老师家,苏哲穿上汉服,俨然一位中国古代的才子。几位留学生姑娘换上旗袍,显得更加婀娜多姿。

  “苏哲包饺子又快又好,还会擀皮呢!”面对李老师的称赞,苏哲有点不好意思:“可能因为我有遗传基因吧,我爷爷是广东人。”说到与中国的渊源,他提高了嗓门,“我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在中国学习了4年,但在这之前我已经接触汉语10年了,2008年我就开始在古巴的孔子学院学习汉语。”

  在李老师家,苏哲还学会了下军棋。“规则不难理解,因为我是军人出身。”苏哲说,因为喜欢中国文化和汉语,他退伍后就来到中国“追寻我的汉语梦”。

  来到绘画室,李老师的公公张润田先生向留学生介绍了中国画。几位留学生对墙上的《葡萄图》赞叹不已,得知画作出自张先生之手,大家的眼睛都亮了起来。“我们在学校画过竹子、熊猫,就是没画过葡萄。”苏哲说。在老师指导下,每位留学生都完成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距离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播还有十分钟,李老师的家里,十多口人围坐着等待。李老师的父亲李建明先生拿出竹笛,为不能回到家乡的留学生吹奏家乡曲。《美丽的哈瓦那》是送给苏哲的,《喀秋莎》是送给俄罗斯姑娘爱力卡和秋莎的,秘鲁名曲《山鹰之歌》是送给周晓丽的。曲子才响起,晓丽的眼泪就流了下来:“这首歌在秘鲁家喻户晓,我一听到就想家了。”

  包饺子、穿汉服、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快乐和感动交织在一起,留学生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国除夕夜。对他们来说,这是在书本里学不到的“年味儿”。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