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English | Español

首页 > 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关系
邱小琪大使就中国科技创新在《改革报》发表署名文章--《科技创新助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驻墨西哥使馆
2016-10-09 09:26

  10月3日,驻墨西哥大使邱小琪在当地主流报纸之一《改革报》发表署名文章--《科技创新助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文章指出,今年八月,中国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与此同时,“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遨游苍穹,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睁开“天眼”,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蓄势待发,中国制造的创新奇迹不断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文章表示,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支撑。文章指出,中国于2015年发布实施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中国制造业正秉承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把握以“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继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文章全文如下:

  今年八月,中国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这颗以中国古代先贤命名的量子卫星,标志着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也意味着人类在通信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与此同时,“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遨游苍穹,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睁开“天眼”,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蓄势待发,中国制造的创新奇迹不断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中国既是创新的倡导者,也是创新的实践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期发布了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首次跻身世界创新前25强,位列世界最具创新力经济体第25位,较上一年上升4位,标志着中等收入国家首次进入过去一直由高收入经济体占有的全球创新指数25强。在该组织发布的2015年度《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2014年在全球近270万件发明专利申请中,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超过次居其后的美国和日本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在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上,来自中国的企业华为公司超越美国高通公司位居榜首,其他两家中国企业中兴通讯和腾讯科技分列第3和17位。而根据欧盟IRI报告,在2015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中,中国大陆有301家上榜,仅次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中国台湾有114家,排名第五。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支撑。曾经的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农业国家,新中国成立67周年以来,中国从一穷二白到迅速迈向现代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奋斗历程,如今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世界上独立完整的制造产业链,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显著增强了中国综合国力。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无论是在被誉为“大国重器”的装备制造业,还是面向普通大众的消费产品,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都在稳步提升。中国高铁、第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工业装备等中国创造的产品和技术纷纷扬帆出海,获得主要发达国家高度认可;华为、中兴、联想、海尔、比亚迪电动车、大疆无人机、三一重工等科技含量和质量十足的装备、产品和服务受到国际市场热烈欢迎。

  中国于2015年发布实施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该规划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目标是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实现高端化跨越式发展,利用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推动中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型。

  从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到科技范儿十足的“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业正秉承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把握以“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继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