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与创新工程暨国家社科项目子课题“拉美区域一体化研究”共同举办了主题为“拉美一体化与中拉整体合作:现状与前景”的研讨会。会议由拉美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张凡研究员主持。会议就区内贸易视角下拉美三国加入TPP的利益考量、中拉整体合作面临的挑战和前景、拉美一体化与中国因素、南美反贫困政策与拉美一体化、拉美一体化面临的挑战和启示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关于区内贸易视角下拉美三国(智利、秘鲁、墨西哥)加入TPP的利益考量,芦思姮助理研究员认为,这三个拉美国家都是亚太国家、都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并且都是太平洋联盟成员国,具有统一的制度设计和协调规制。其加入TPP的主要内部动因是对亚太区内贸易依赖性大、致力于开拓亚太新兴市场,以及其比较优势更易于在亚太区内贸易中得到发挥等。因此,其加入TPP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并非主要受制于美国的压力,其并不会因为加入TPP而削弱与中国的联系,反而有可能因此拓展出进一步密切与中国及亚太地区关系的新路径。鉴于以上原因,人们应对TPP等对一切有利于亚太经贸合作的一体化倡议持开放态度和积极预期。
关于中拉整体合作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周志伟副研究员认为,过去十余年来,拉美一体化进程主要受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驱动。如今,受拉美地区政治局势变化、全球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拉美一体化进程处于停滞阶段,同时也面临转型的契机。但是,由于拉美区域内贸易粘合度不高、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等原因,其实现转型的可能性很小。与此同时,中拉整体合作也将面临一定挑战。中国需要制订更加切实可行的合作目标,并正确理解拉美国家对中国的利益诉求,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双方的合作基础。
关于拉美一体化与中国因素,齐传钧副研究员认为,拉美一体化进程历经三个发展阶段,虽然未曾中断过,却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推进路径;其指导思想经历了从地区主义向开放的地区主义的转变;其主要合作对象也经历了从欧洲国家向美国再向亚太国家的转移,未来将转向何方将取决于全球产业链的调整方向。虽然过去十余年间,政治因素对拉美一体化进程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但经济利益仍是其主要驱动因素。然而,由于拉美各国贸易结构趋同,谈判成本高,其一体化程度难有突破性的提高。中国对拉美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政策走向,以及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会对拉美一体化进程产生影响。
关于南美反贫困政策与拉美一体化,高庆波副研究员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以经济因素为出发点探讨反贫困问题。从数据上看,南美国家的反贫困情况也与其经济发展状况高度一致。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近年来经济因素在南美国家反贫困进程中的重要性持续下降,社会福利政策因素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而言,南美国家的一些社会福利政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存在整合的可能。但与此同时,其实施的另一些福利政策又具有很强的冲突性(如养老金政策),协调起来难度很大。从目前来看,南美的区域性组织对于区域社会福利政策的整合并未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关于拉美一体化面临的挑战和启示,郑猛助理研究员认为,一般而言,一体化进程都要经历商品一体化、要素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三个阶段,而拉美一体化进程仍处于第一阶段。一体化进程的短期目标通常是实现区域内贸易额的增长,中期目标是产生产业集聚效应,长期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拉美一体化进程目前还处于争取实现短期目标的阶段。由于拉美各国产业结构单一且相似、同质化程度高等原因,目前拉美一体化进程已陷入停滞,拉美国家也出现“脱拉入亚”的趋势。未来,拉美国家应先判定其追求的一体化目标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再决定其重点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为了能进一步推进拉美一体化进程,拉美国家仍需大力发展工业,以能够接受区域外的产业转移;此外,拉美一体化还需有地区主导国加以引领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