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English | Español

首页 > 中国-拉共体论坛动态
首次中国-拉美国家文学论坛举办 视频连线探讨“创作之源”
北青网
2022-04-18 08:05

4月1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首次中国-拉美国家文学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家周大新、西川、阿乙、乔叶,与阿根廷诗人埃克多·丹特·辛格塔、智利作家迭戈·穆尼奥斯·瓦伦苏埃拉、墨西哥诗人马加里托·奎亚尔、哥伦比亚作家克劳迪娅·伊文妮·吉拉尔多等通过视频连线,围绕“创作之源”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致辞中说,中国文学和拉美文学始终保持着一种遥远而亲切的联系。拉美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也广受中国读者喜爱。在当下中国和拉美各国都有很多才华不凡的作家,他们以文学发出的声音期待对方的凝神聆听和会心回应。这次中拉文学论坛的举办,虽有只能“隔屏”相见的遗憾,却也可谓恰逢其时。

谈到论坛的主题“创作之源”,铁凝表示,唯有深深扎根在故土上、人民间,方能发掘和汲取不竭的文学资源和养分。这样的文学,无论从一座岛屿、一个村庄、一个小镇还是一座城市出发,最终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文化、语言和时间而抵达人心。

智利作协主席罗伯特 ·里维拉认为,在今天由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主导的世界,风险投资、期货股票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作家的创作和文学背后的智慧被忽视、被排挤和被“流放”。他提醒大家记住作家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揭示一般读者无法看到的被虚假新闻和后真相遮盖的 “暗物质”。这个“暗物质”就是文学,以及文学背后最真实、最真挚的创作灵感。他了解到很多中国当代作家能力很强、创作技巧娴熟,希望能和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

阿根廷诗人埃克多·丹特·辛格塔则表示,创作不存在唯一答案,一个地点、一个人物、一个意象都能触发他的灵感。其中父亲的形象、土壤和记忆是他创作过程中三个主要的源泉。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世界比想象的世界更加美妙,通过诗歌,一切变得皆有可能。

 

在接下来的论坛中,中国和拉美作家就主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周大新自称是一位“在写作激情鼓动下的莽撞从业者”,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写作训练,走过很多弯路。多年之后回望自己的写作生涯,他找到了三条汇成文学之河的细流:个人切身的生活经历,对故乡人与事的记忆,时代生活的剧烈变化引起的联想和思考。这三条细流是周大新的创作资源,他认为,“只须凭借所掌握的写作技巧和个人的想象力去这三个地方寻找,创作素材便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在脑子里,根本不需要担心无东西可写。

提及“创作之源”,乔叶首先想起她曾出版的一本创作笔记集《我常常为困惑而写》,认为这个书名简要归纳了她几乎所有的创作动机:她常常为困惑而写,为好奇而写,为迷茫而写,为痛苦甚至为恐惧而写。她以五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藏珠记》为例,说明她的创作之源如何“丰富和宽阔”。除了对社会现象感到的困惑,她还从中国古典文学、世界文学和故乡汲取了灵感。

“怎样从源头有效地汲取活力和营养,是一个作家的终生课题。”以酿酒为例,乔叶对创作的过程做了形象化说明。一碗清澈如水的酒喝起来韵味悠长,是因为在酿酒的过程中,适宜的河流、土地、温度、湿度、草木、粮食、空气以及自然界的各种微生物等等起了作用。文学同样如此,丰富和宽阔的源头“酿造”出文学之酒。

墨西哥诗人马加里托·奎亚尔曾在2015年到中国交流,坦言自此之后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他认为,“创作之源”和创作本身一样古老。他以独他以独角兽和龙为例说明,想象力肥沃的土壤如何培育了神话。“创作秘诀的核心是探索自己的内心。”奎亚尔个人的诗歌源泉是大海和鸟,忠实于他作为农家孩子的出身,以及后来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经历。他认为文学创作的源泉是生活本身,作家可以从一段段经历中汲取养分。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